襄法文苑 | 诗文言志 笔墨传思
——清明主题原创作品展
苍松长耸翠 古柏永垂青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时节
人们扫墓踏青 缅怀先辈
致敬英雄 追思怀远
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特刊发由两级法院干警
创作的清明主题诗文作品
以飨读者
01
满江红·清明缅怀英烈
襄城法院·任齐耀
晓雨初收。苍山静、云峰飘瞥。
雄碑下、柏松卫列,林风休歇。
翠岫苍苍埋骏骨,清辉耿耿明霜雪。
记当年、炮战火连霄,红残阙。
飞弹落,城墙裂。
军号起,钢枪捏。
看冲锋如潮,源源无竭。
血染寸彊当不让,九州岂许流球缺?
凝眸处、碧水绕城山,斜阳迭。
02
沁园春·清明怀思乡
谷城法院·王建业
细雨润春,绿满田野,燕穿柳间。
望陌上青团,垄间香烬;新土覆旧,追忆绵延。
袍染风霜,槌落有声,卷底松风诉惘然。
抬眼望,有天平高悬,护佑人间。
清明莫道微凉,是世代传承刻心间。
听檐下风铃,似传法理;碑上字迹,犹记方圆。
柏翠长萦,家国壮志,犹念轩辕碧血篇。
待春归,借法治如雨,涤净尘寰。
03
唐多令·乙巳年归乡祭祖
襄城法院·任齐耀
天际水飞流,
野凫泛苇洲。
又如今、故地重游。
堤下淡烟新柳瘦,
任往事、眼前浮。
灯下雪盈头,
引针晓未休。
恨别匆、永隔坟丘。
窗外寒星凉月候,
夜无寐、梦难求。
04
清明时节追思王佳佳法官
襄城法院·曾群
王佳佳,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原副庭长,一级法官,生命定格在2024年8月7日。2025年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追授其为“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故意杀害王佳佳的被告人党志军已经依法被执行了死刑。
2024年4月4日,党志军驾驶电动车与轿车发生剐蹭,两车均轻微损坏,党志军的左脚踝和左手腕扭伤。党志军当场向车主索赔5000元无果即前往医院办理住院手续。病历显示:党志军左手腕、左脚踝关节轻微肿胀。经过半个月治疗,医院评估认为党志军已符合出院条件,但党志军称手腕和脚踝还疼,要求继续住院。此后,因未就赔偿达成一致,党志军向法院起诉,请求判决保险公司赔偿其住院29天的医疗费、皮衣和电动自行车损失、误工费、护理费等1.8万余元。在诉讼中,保险公司提出党志军向法院提交的多份证据存在伪造嫌疑,其主张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过高,不认可党志军主张的皮衣和电动车等损失。王佳佳法官审理后发现,根据医嘱党志军存在“挂床”住院现象,案发当天,党志军未穿其主张损失的2899元的皮衣,电动车非党志军所有、维修费75元亦是电动车车主所支付。王佳佳法官庭审后又两次与党志军代理律师电话沟通,争取调解结案,但均被拒绝。2024年7月23日,法院作出判决,支持了党志军主张的全部医疗费和交通事故救援费,并酌定按15天确定党志军的误工、护理等费用,判令保险公司赔偿9384.89元。2024年8月7日,党志军行凶杀害了王佳佳法官。
王佳佳法官在基层法院工作十三载被害时仅37岁。在基层法院工作的民事法官被所审理案件的当事人蓄谋报复、残忍杀害,王佳佳法官不是第一人,亦不是最后一人。同为基层法院工作的民事法官,我们感恩当事人的理解包容。“胜败皆服”是我们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但“胜败皆不服”却亦是常态。比如党志军起诉后法院判决赔偿其9000余元,其亦认为没有达到其预期,像党志军这种极端的当事人毕竟是极少数,多数当事人还是理性的。如果不服一审判决,上诉申诉申请再审亦是正当的救济程序。
同为基层法院工作的民事法官,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王佳佳。站在民事审判一线,每名法官大约每年需要审理300余件民事纠纷,与600多名当事人打交道。每名当事人背后都有或显性或隐性的“智囊团”,即使各方都想化解矛盾纠纷,每个人对公平公正的理解亦是有差异的。从党志军起诉状中的诉请虚高,可见给党志军拱火的人,不对党志军说真话,甚至于误导党志军“挂床”“伪造证据”的人也不少,但凡在王佳佳法官审理案件之前某个环节有与其相关联的人告诉其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王佳佳与党志军的结局是否有改写的可能?不知道在王佳佳法官遇害,党志军伏法后,那些人心中是否曾闪过一丝丝的愧疚……
同为基层法院工作的民事法官,我们谁也不怕成为下一个王佳佳。矛盾是普通存在的,有矛盾必然存在解决矛盾纠纷的人员。化解民事矛盾纠纷,定分止争,是每名基层民事法官的职责担当,亦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重要的司法工作内容。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王佳佳是忠诚履职,以法律之剑守护正义的榜样。王佳佳法官坚守法治信仰,刚正不阿,秉公办案,用公正无私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一个王佳佳法官倒下了,无数个王佳佳法官仍战斗在民事审判工作一线。
清明追思,我们不仅悼念一位英年早逝的基层民事审判法官,更铭记她以生命践行的誓言——“把职责扎扎实实担当好,就是忠诚;把手中的法槌不偏不倚敲好,就是正气;把平凡的工作认认真真干好,就是高尚”!
王佳佳,一名忠诚、正气、高尚的基层民事审判法官,安息吧!
愿天堂无诉!
05
忆父亲
襄城法院·孙华
清明节前夕,父亲大学执教时的学生,远道而来,在父亲的坟前上香。恍惚间,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十年。
父亲幼年时痛失双亲,与他的妹妹在房县的孤儿院长大,命运多舛,但他意志如铁,从不曾向命运低头。父亲好学上进,考上了由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合并成立的湖北大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房县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作为老一辈大学生,父亲骨子里打上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一生以赤子之心背负历史使命,内心充盈着理想主义的激情。父亲在湖北大学就读的并非师范专业,在政治风云诡谲变幻的特殊年代,他因太过活跃于政治运动前沿,之后被命运之手如棋子般移掷于随州偏远地区的育人岗位,终生被限制使用、不得入仕。彼时,中国的教育兴起一股 “大跃进”之风,每个公社,无论条件如何,几乎都办高中。万和这个小镇,也把之前的一所初中升级为高中,起名“万和高中”,这所高中的校舍和教具极其简陋,农家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各科老师也是勉强凑齐。父亲被安排至此,从人生的巅峰跌入低谷,但他并未就此消沉,反而如洒落于岩石缝间的松籽,扎根发芽并将自己长成一道铮铮风景。学校哪一门课缺老师,便交给他顶上,父亲很快成为语数理化政全能教师,教学成果也出类拔萃。担任班主任时,他教书也育人,治学更治心,父亲以胜似父亲的热情和耐心,课堂之外为学生答疑解惑、启发心智、疏通心结,许多调教出的学生最终奋发图强、走出大山。“胜似父亲”并非夸张,而是事实,他在教育学生和抚育子女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上,比例严重失衡,为贫困学生支付学费的事情,已经算是其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付出了,以致于后来,我们对父亲的爱,总隔着一份尊重的距离。
父亲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治学态度和处事原则绝不将就,他备课本上的钢笔字永远刚劲工整,课堂上的板书也规范整洁。对于坚决不认可的事情,他神态瞬间睥睨,语气渐带锋芒。后来,父亲因其在教育界的良好声誉,机缘巧合地被调入大学任教。父亲思维活跃且治学严谨,与意趣相投的大学生们结为忘年交,收获了众多超脱世俗、余生追随的师生情谊。
父亲来自于农村、长于孤儿院,对党的感激和对农民的怜惜都刻骨而真实,他常说:“我是孤儿,是党养大了我,我这一生都要报答党。”“农民可怜啊,我要帮他们培植和挑选出好的农作物品种。”大学他毅然报考了农业经济专业。后虽造化弄人,然终其一生,父亲都未曾背弃初心,不能忘记自己所爱所学的农学经济专业。已至晚年,他决绝地承包了百余亩地,培育优质果树苗木。父亲以微薄的教师工资和积蓄承受着巨大开支,因其同时被学校返聘,瘦削的身体每日奔波于讲台和地头之间。他常夜半而醒,起身到阳台抽烟,缓解无法言说的压力,精神和体力的消耗几乎达到常人之极限,这种消耗虽未曾磨灭父亲眼中的斗志和光亮,却真真切切地吞噬着血肉,父亲愈发形销骨立。父亲生命的最后两个月,被束缚于重症监护室,孤独地直面一波波病痛和深渊般临终体验,那么辛苦地离去,是我至今无法抚平的痛。
父亲的葬礼,学生是没被通知却来得最多的,他们多已事业有成,散于各地,风尘仆仆而来专为送别父亲,只因为在精神品质的成形期,父亲曾参与坚定有力的灌铸,灵魂底色早与父亲同。
经历过生死离别,那个曾以为一回头永远都会站在那里微笑守候的人,永不能再见,是对灵魂的一种撕裂与重构,惊觉人生本是得失无常,因缘终将际会离散。父亲一生清高自傲却为时代所弃,满腹理想终未能实现抱负,年轻时热血长枪穿行于激情岁月,壮年时努力拼搏也曾对酒当歌,暮年与学生结为知己相互激励,在这物质堆砌的世界,他却活得纯粹。真的想知道,父亲这一世是否无悔。
我年少时,眼中的父亲是严厉的,如一座巨山,凌厉沉重。晚年的父亲更象一片海,安稳深沉,学会了温润地表达着父爱,每次回家,父亲眼角眉梢都是暖暖不尽的欢喜,每次离开,父亲都靠在阳台角落目送我远去,此时的病痛几乎已让他无法安眠。父亲直至去世都不曾糊涂,他始终追求着人间的真情。于我,父亲更像燃灯者,今生缘分已尽,而灯已燃起,永不熄灭。
人间四月思故人
雨霁天青,心怀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