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四步走,“案多人少”的难题还可以这样解↓↓↓
为积极应对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襄阳两级法院努力优化审判执行权运行机制,通过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加强调解工作等多种措施,以求破解“案多人少”难题。
(一)搭建平台做“加法”,推动多元化解纠纷。
在市委领导、市政府支持下,2016年,全市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基层调解组织联合建立诉前调解委员会,引入专职调解员34人、兼职调解员19人、辅助工作人员15人,协助两级法院开展诉前调解工作。诉调委成立以来,共受理案件3972件,调解成功2683件。2018年,全市法院又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了律师调解工作室和法律援助工作站,联合司法行政部门共同引入22个律师事务所、86名律师进驻两级法院开展调解工作,引入66名律师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律师进驻以来,共调解案件1525件、结案704件,代理申诉案件15件。
(二)分流过滤做“减法”,多措并举减少案件。
以“案件要减少、讼累要减轻”为导向,通过诉调对接、速裁快审、繁简分流不断减少进入普通诉讼程序的案件数量。对不适合调解的案件,简单的分至速裁团队办理,复杂疑难的分至相关业务庭或专业化审判团队审理,使简单案件进入快速处理通道、疑难案件进入精细审理通道。
(三)完善机制做“乘法”,不断创新提升张力。
全市法院以信息化建设“1234”工程为契机,从2018年起陆续投入3700余万元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司法效率,实现事半功倍的乘法效应。推进信息化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利用远程视频办案系统和网络视频技术实现了远程提审或远程开庭。用信息化手段服务法官办案,陆续投入使用了电子签章、类案推送、文书纠错、语音识别等智能审判辅助系统,有效提升了司法办案效率。运用科技手段服务司法管理,对案件节点信息实时采集、同步监管、预警通报、网上评查,实现了案件全程动态监控,提升了审判质效。
(四)定纷止争做“除法”,妥善化解系列案件。
近年来,全市房产开发、征地拆迁、民间借贷等群体性、系列性纠纷易发多发,此类纠纷若大规模进入诉讼程序,极易影响社会稳定。对此,全市法院通过积极稳妥处理个案,以点带面,化整为零,消除争议。如在涉及襄阳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113件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二审系列案件中,市中院将其集中在民三庭负责审理。审理过程中,该庭选定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作为主调人,先后与购房业主代表、房产开发商、双方代理律师进行双边多轮调解。最终,业主代表与开发商就开发商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的标准、范围、支付违约金的时间及后果达成了一致意见,双方调解结案。在典型个案的影响下,其他业主也纷纷与开发商达成类似调解协议,这一影响稳定的系列案件也就此圆满审结。